谛相应

第九 应偏知

※ 二

  “诸比丘!有四圣谛。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诸比丘!此四圣谛中,有应偏知之圣谛、有应断之圣谛、有应现证之圣谛、有应修习之圣谛。

  诸比丘!何为应偏知之圣谛耶?

  诸比丘!苦圣谛应偏知,苦集圣谛应断,苦灭圣谛应现证,顺苦灭道圣谛应修习。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二一(大正藏二、一一二a)

第十 伽梵婆提

  一时,众多之长者比丘,住于支提国萨罕奢尼卡。

  其时,众多之长老比丘,食后由乞食归,于讲堂集会聚坐,作如是之谈话:“友等!见苦者,亦见苦集、亦见苦灭、亦见顺苦灭道耶?”

  作如是言,具寿伽梵婆提对长老比丘曰:

“友等!我自世尊处,曾亲闻、亲受:

  “诸比丘!见苦者,亦见苦集、亦见苦灭、亦见顺苦灭道。见苦集者,亦见苦、亦见苦灭、亦见顺苦灭道。见苦灭者,亦见苦、亦见苦集、亦见顺苦灭道。见顺苦灭道者,亦见苦、亦见苦集、亦见苦灭。””

  第三 拘利村品(终)

  此中摄颂曰:

  二节之跋耆

  及正等觉者

  阿罗汉漏尽

  友与如世间

  乃至应偏知

  及伽梵婆提。

  第四 申恕林品

第一 申恕

  一时,世尊住拘睒弥国申恕林。

  时,世尊手持少许之申恕叶,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我手中所持之少许申恕叶,与在申恕林上所有者,何者为多耶?”

  “大德!世尊手中所持之申恕叶为少,申恕林上所有为多。”

  “诸比丘!如是,我证知而对汝等不说之处为多,所说之处为少。

  诸比丘!以何之故,我不说耶?诸比丘!此不相应于义利,非达初梵行,不能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是故我不说。

  诸比丘!我以何说之耶?诸比丘!于“此是苦”,说之;于“此是苦集”说之,于“此是苦灭”说之;于“此是顺苦灭道”,说之。

  诸比丘!以何之故,我说之耶?诸比丘!此于义利相应,达初梵行,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是故我为说。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四O(大正藏二、一0八a)。

第二 佉提罗

※ 二

  “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不能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不能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不能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不能如实现观,作正苦之边际。”无有此理。

  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以佉提罗叶、婆罗叶、阿摩勒叶,作器,将水以多罗叶持之行。”无有此理。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对苦谛,不能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不能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不能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不能如实现观,作正苦之边际。”无有此理。

  诸比丘!又,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如实现观;对顺苦灭圣谛,如实现观,作正苦之边际。”为有此理。

  诸比丘!譬如,若作如是言:“我以钵头摩叶、婆罗叶、摩楼迦叶,作器,将水以多罗叶持之而行。”为有此理。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如实现观,作正苦之边际。”为有此理。”

注1 杂阿含一五、三三(大正藏二、一O七a)。

第三 杖

  “诸比丘!譬如将杖掷向空中,则或由头堕、或由中堕、或由尾堕。诸比丘!如是有无明盖、有爱结之众生,流转轮回,或由此世往他世、或由他世来此世。何以故耶?诸比丘!乃不见四圣谛故。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二五(大正藏二、一一二b)。

第四 衣

※ 二

  “诸比丘!若衣、若头燃,应作何耶?”

  “大德!若衣、若头燃,为扑息衣或头,应起增上之志欲,精进、勉励、势猛、不退、正念、正知。”

  “诸比丘!可舍置燃衣或头而不作意,然对尚未如实现观之四圣谛,为现观,应起增上之志欲,精进、勉励、势猛、不退、正念、正知。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三六(大正藏二、一O七b)。

第五 百枪

※ 二

  “诸比丘!譬如有男子,有寿百岁、命百岁,有人对彼曰:“男子!汝于晨时分,以枪冲刺百次;日中时分,以枪冲刺百次;日夕时分,以枪冲刺百次。男子!汝每日被枪冲刺三百次,保有寿百岁、命百岁。百岁之后,对尚未现观之四圣谛,予现证。”诸比丘!知义趣之善男子,应善受之。何以故耶?

  诸比丘!轮回自无始有之,为枪所冲、为剑所冲、为斧所冲,不知其前际。诸比丘!虽如是者,诸比丘!我非说有苦有忧四圣谛之现观。诸比丘!我说有乐有喜四圣谛之现观。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三七(大正藏二、一O七c)。

第六 生类

※ 二

  “诸比丘!譬如有男子,将此阎浮提中之草木枝叶,截集于一处,集之一处作成串,大海中之大生类贯成大串,大海中之中生类贯成中位之串,大海中之小生类贯成小串。诸比丘!然大海中粗大生类尚未摄者有之,若此阎浮提中之草木枝叶虽尽摄之,诸比丘!大海中仍有更多之小生类,不易贯串。何以故耶?

  诸比丘!其自体微小故。诸比丘!如是众生界之恶趣为大。诸比丘!由如是大恶趣解脱之人,为见具足,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三二(大正藏二、一一三b)。

第七 日喻(一)

※ 二

  “诸比丘!日轮上升时,前驱之前相,为有明相。诸比丘!如是对四圣谛、如实现观时,前驱之前相为正见。

  诸比丘!于有正见之比丘,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是为可期。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三O(大正藏二、一O六b)。

第八 日喻(二)

※ 二

  “诸比丘!若日月尚未出于世间,则大光明、大光耀尚未现,以致闇黑、闇冥而昼夜不分,不分月成半月、不分时节岁数。

  诸比丘!日月出时,则大光明、大光耀现,无闇黑、无闇冥,分昼夜,分月、半月、分时节岁数。

  诸比丘!如是者,若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尚未出,则大光明、大光耀犹不现,闇黑、闇冥而无四圣谛之教说,亦不说示、施设、建立、开演、分别、显了。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出时,则大光明、大光耀现,无闇黑、无闇冥,有四圣谛之教说,则有施设、建立、开演、分别、显了。以何为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三一(大正藏二、一O六c)。

第九 因陀罗柱

※ 二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不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观他沙门、婆罗门之面云:“此尊者,是知而知、见而见者耶?”

  诸比丘!譬如棉、棉花之轻而受风吹时,置于平坦地面上,东风来则吹拂向西 、西风来则吹拂向东、北风来则吹拂向南、南风来则吹拂向北。何以故耶?诸比丘!绵花轻之故。

  诸比丘!如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不如实知,于“此是苦集”不如实知,于“此是苦灭”不如实知,于“此是顺苦灭道”不如实知。观他沙门、婆罗门之面云:“此尊者为知而知、见而见者耶?”何以故耶?诸比丘!未观四圣谛故。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不观他沙门、婆罗门之面云:“此尊者为知而知、见而见者耶?”不观他面、不随他语。

  诸比丘!譬如铁柱、因陀罗柱之根深善埋而不动不摇。若从东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若从西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若从北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若从南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何以故耶?诸比丘!根深之因陀罗柱善埋故。

  诸比丘!如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不观他沙门、婆罗门之面云:“此尊者为知而知、见而见者耶?”何以故?诸比丘!善观四圣谛故。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三四(大正藏二、一0七a)。

第十 论师

※ 二

  “诸比丘!若比丘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者,若从东方有沙门、婆罗门来,欲议论、求议论,为具他法而震动摇撼彼者,无有此理。若从西方……若从北方……若从南方有沙门、婆罗门来,欲议论求议论,为具他法而震动摇撼彼者,无有此理。

  诸比丘!譬如有长十六肘之石柱,由根往下八肘,由根向上八肘。若从东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若从西方……若从北……若从南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何以故耶?诸比丘!根深而石柱被善埋故。

四~七

  诸比丘!如是,若比丘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者,若从东方有沙门、婆罗门来,欲议论、求议论,为具他法而震动摇撼彼者,无有此理。若从西方……若从北方……若从南方有沙门、婆罗门来,欲议论、求议论,为具他法而震动摇撼彼者,无有此理。何以故耶?诸比丘!善观四圣谛故。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三五(大正藏二、一O七b)。

  第四 申恕林品(终)

  此中摄颂曰:

  申恕佉提罗

  杖与衣百枪

  生类二日喻

  因罗柱论师 第五 深崄品

第一 思惟

  一时,世尊住竹林迦兰陀园。

  于此处,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往昔,有一男子,以“应于世间作思惟”,而往须摩竭陀池。来至须摩竭陀池之岸边坐,进入世间思惟。

  诸比丘!彼男子于须摩竭陀池之岸,见四部军之入藕根。见已,思念:“我发狂矣,我狂乱矣,我见世间之所无者。”

  诸比丘!时,彼男子走入都城,告大众曰:“诸大德!我发狂矣,诸大德!我狂乱矣,我见世间之所无者。”

“男子!汝云何发狂耶?云何狂乱耶?汝见世间所无者耶?”

  “诸大德!于此,我出王舍城,以“应于世间作思惟”,而往须摩竭陪他。来至须摩竭陀池之岸边坐下,入于世间作思惟。诸大德!我于须摩竭陀池之岸,见四部军之入藕根。诸大德!如是,我发狂,如是,我狂乱,我见世间之所无者。”

  “男子!汝实发狂矣,实为狂乱,汝之所见为世间所无者。”

  诸比丘!然则,彼男子为见真实,非非实。诸比丘!往昔,天与阿修罗酣战。

  诸比丘!于彼战役,诸天胜,阿修罗败。阿修罗因败而惧,怖畏2诸天由藕根入阿修罗宫。

  是故诸比丘!勿于世间思惟,曰:“世间为常、世间为无常、世间为有边、世间为无边、命即是身、命与身为异、如来死后为有、如来死后为无、如来死后为亦有亦无、如来死后为亦非有亦非无。”何以故耶?

  诸比丘!此思惟与义不相应,不达初梵行,不资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

  诸比丘!汝等思惟时,于“此是苦”应思惟,于“此是苦集”应思惟,于“此是苦灭”应思惟,于“此是顺苦灭道”应思惟。何以故耶?

  诸比丘!此思惟与义相应,为初梵行,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

十一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一(大正藏二、一0八c)。

2 “怖畏”,从原本之读法。异本有mohayamana原注由此译为“欺诸天之心。”

第二 深崄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时,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往辩才峰,行昼日坐。”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曰:

  “唯唯,大德!”

  时,世尊与众多比丘俱往辩才峰。有一比丘,于辩才峰见大深崄。见已,白世尊曰:

  “大德!大哉!此深崄。大德!深崄可怖畏。大德!可有比此深崄更大、更怖畏之深崄耶?”

  “比丘!亦有比此深崄更大、更怖畏之深崄者。”

  “大德!比此深崄更大、更怖畏之深崄为何耶?”

  “比丘!于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不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者,则于生本之诸行乐着,老本之诸行乐着,死本之诸行乐着,愁、悲、苦、忧、恼本之诸行乐着。因乐着于生本诸行,乐着于老本诸行,乐着于死本诸行,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之诸行,则生本之诸行增长,老本之诸行增长,死本之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之诸行增长。因生本之诸行增长,老本之诸行增长,死本之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之诸行增长,则堕于生之深崄,堕于老之深崄,堕于死之深崄,堕于愁、悲、苦、忧、恼之深崄,不得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吾云不得苦之解脱。

  比丘!然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者,则不乐着于生本之诸行,不乐着于老本之诸行,不乐着于死本之诸行,不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之诸行。因不乐着于生本诸行,不乐着于老本诸行,不乐着于死本诸行,不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故生本诸行不增长,老本诸行不增长,死本诸行不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不增长。是以不堕生之深崄,不堕老之深崄,不堕死之深崄,不堕愁、悲、苦、忧、恼之深崄,而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吾云得苦之解脱。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一五(大正藏二、一一一a)。

2 “辩才峰”原注言似于山之一大岩石。非固有名词,我取其字义之试译。

第三 热烦

※ 二

  “诸比丘!有名大热之地狱。于彼处,眼所见之色,唯见非可爱相、不见可爱相,唯见非可乐相、不见可乐相,唯见非可意相、不见可意相。耳所闻之声……鼻所嗅之香……舌所味之味……身所触之所触……意所知之法,唯知非可爱相、不知可爱相,唯知非可乐相、不知可乐相,唯知非可意相、不知可意相。”

  如是说示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大哉!此热烦。大德!甚大哉!此热烦。大德!可有比此热烦更大、更怖畏之热烦耶?”

  “比丘!亦有比此热烦更大、更怖畏之热烦。”

  “大德!比此热烦更大、更怖畏之热烦为何耶?”

  “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不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者,于生本诸行乐着,于老本诸行乐着,于死本诸行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乐着。因乐着于生本诸行,乐着于老本诸行,乐着于死本诸行,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则生本诸行增长,老本诸行增长,死本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增长。由生本诸行增长,则老本诸行增长,死本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增长,故燃起生之热烦,燃起老之热烦,燃起死之热烦,燃起愁、悲、苦、忧、恼之热烦,而不得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吾云不得苦之解脱。

   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者,则不乐着于生本诸行,不乐着于老本诸行,不乐着于死本诸行,不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因不乐着于生本诸行,不乐着于老本诸行,不乐着于死本诸行,不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故生本诸行不增长,老本诸行不增长,死本诸行不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不增长。由生本诸行不增长,老本诸行不增长,死本诸行不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不增长,是以生之热烦不燃,老之热烦不燃,死之热烦不燃,愁、悲、苦、忧、恼之热烦不燃,而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得解脱。吾云得苦之解脱。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一六(大正藏二、一一一b)

第四 重阁堂

※ 二

  “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未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未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未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未如实现观,而作正苦之边际。”无有此理。

  诸比丘!譬如作如是言:“我尚未作重阁堂之下层,即欲建筑其上层。”无有此理。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未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未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未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末如实现观,而作苦之边际。”无有此理。

  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如实现观,而作正苦之边际。”有此道理。

  诸比丘!譬如作如是言:“我既作重阁堂之下层已,再建立其上层。”有此道理。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如实现观,而作正苦之边际。”有此道理。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三十 、三一(大正藏二、一一三a)。原本节号重复,订正之。

第五 毛

  一时,世尊住毗舍城大林之重阁讲堂。

  时,具寿阿难于晨朝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毗舍城乞食。

  具寿阿难见众多之离车童子,于会堂作弓射,自远处以矢柄射透小键孔,而箭箭相继不误。

  见已,思念而言:“实则,此等离车童子为巧,实则,此等离车童子为极巧,所以能自远方以矢柄射透小键孔,而箭箭相继不误。”

  时,具寿阿难,步至毗舍离乞食,食后由乞食归,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于此,我晨朝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毗舍离乞食。大德!我见众多之离车童子,于会堂作弓射,由远方以矢柄射透小键孔,而箭箭相继不误。见已,思念言曰:“实则,此等离车童子为巧,实则,此等离车童子为极巧,所以能由远方以矢柄射透小键孔,而箭箭相继不误。””

  “阿难!于汝之意云何?自远方以矢柄射透小键孔,而箭箭相继不误。若将一根毫毛,分为百分,由其一端贯穿另一端,当以何者为难作难成耶?”

  “大德!将一根毫毛分成百分,由其一端贯穿另一端,为更难作难成。”

  “阿难!“此是苦”,如实通达,“此是苦集”,如实通达,“此是苦灭”,如实通达,“此是顺苦灭道”,如实通达者,是通达更难之通达。

  是故阿难!“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四一(大正藏二、一o八b)。此经名参照品末之摄颂。

第六 闇黑

※ 二

  “诸比丘!有无盖、无底之闇黑,具如是大神力、大威力之日月光,亦不能及于其中间。”

    如是说示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大哉,闇黑。大德!甚大哉,闇黑。大德!可有其他比此闇黑更大、更怖畏之闇黑者耶?”

  “比丘!比此闇黑更大、更怖畏之闇黑者,亦有。”

  “大德!其他比此闇黑更大、更怖畏之闇黑者,为何耶?”

  “比丘!于诸沙门、婆罗门,“此是苦”不如实了知,“此是苦集”不如实了知,“此是苦灭”不如实了知,“此是顺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者,则乐着于生本诸行,乐着于老本诸行,乐着于死本诸行,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因乐着于生本诸行,乐着于老本诸行,乐着于死本诸行,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故生本诸行增长,老本诸行增长,死本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增长。由生本诸行增长,老本诸行增长,死本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增长,而堕于生之闇黑,堕于老之闇黑,堕于死之闇黑,堕于愁、悲、苦、忧、恼之闇黑,而不得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我云不得苦之解脱。

  比丘!然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集”如实了知,“此是苦灭”如实了知,“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者,则不乐着于生本诸行,不乐着于老本诸行,不乐着于死本诸行,不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因不乐着于生本诸行,不乐着于老本诸行,不乐着于死本诸行,不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故生本诸行不增长,老本诸行不增长,死本诸行不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不增长。由生本诸行不增长,老本诸行不增长,死本诸行不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不增长,而不堕于生之闇黑,不堕于老之闇黑,不堕于死之闇黑,不堕于愁、悲、苦、忧、恼之闇黑,而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解脱。吾云得苦之解脱。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一七(大正藏二、二一b)

第七 孔(一)

※ 二

  “诸比丘!譬如有人,将一有孔之轭,投于大海中。有一盲龟,游行海中,百年上浮一次。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彼百年上浮一次之盲龟,其头得入彼有一孔之轭否?”“大德!或于某时亦可得然,但需经长时。”

  “诸比丘!彼百年上浮一次之盲龟,其首入彼有一孔之轭,诸比丘!可速于愚者一度至堕处,再得人身者。何以故耶?

  诸比丘!于彼堕处,了无法行、平等行、善业、福业,诸比丘!彼等互啖、啖弱者。何以故耶?

  诸比丘!不见四圣谛故。何为四圣谛耶?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五、四二(大正藏二、一O八c)中部经典原典三、一六九页。汉译南傅大藏经

第八 孔(二)

※ 二

  “诸比丘!譬如此大地,悉是水2。于此有人,将一有孔之轭投下,东风拂之向西,西风拂之向东,北风拂之向南,南风拂之向北。于此有一盲龟,游行海中,百年上浮一次。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彼盲龟百年浮起一次,其首得入彼有一孔之轭否?”

  “大德!彼盲龟百年浮起一次,其首入彼有一孔之轭,实为难得。”

  “诸比丘!如是,得人身为难得。诸比丘!如是,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出世为难得。诸比丘!如是,如来所说法、律出现于世为难得。

  诸比丘!如今,已得人身;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既出世;如来所说之法、律,既现于世。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参照前经。

2 “悉是水”,汉译北传相当于此,有大地悉成大海。

3 难得。adhicca是有缘而生,原注:若轭不腐、海水不干、龟不死者。

第九 须弥(一)

※ 二

  “诸比丘!譬如有人,于须弥山王之上,放置大如豆粒之石砾七个。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放置其上豆粒大之七砾石,与须弥山王,何者为多耶?”

  “大德!须弥山王为多,放置其上豆粒大之七砾石为少。于须弥山王上所置之豆粒大七砾石,乃不成算数、不成譬类、不成一分。”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见具足而现观者,已灭尽之苦为多、残者为少,于前之已灭尽之苦蕴,不成算数、不成譬类、不成一分。此是极七返。彼对“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三三(大正藏二、一一三b)。

第十 须弥(二)

※ 二

  “诸比丘!譬如须弥山王灭尽,而唯独豆粒大之七石砾残存。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须弥山之灭尽,与所残存之豆粒大之七砾石,何者为多耶?

  大德!须弥山之灭尽者为多,所残存豆粒大之七砾石为少。此于须弥山之灭尽者,与所残存之豆粒大七砾石,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见具足而现观者,则已灭尽之苦为多、所残存者为少,于前之已灭尽之苦蕴,不成算数、不成譬类、不成一分。此是极七返。彼对“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集”,如实知;“此是苦灭”,如实知;“此是顺苦灭道”,如实知。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第五 深崄品(终)

  此中摄颂曰:

  思惟与深崄

  热烦重阁堂

  毛闇黑二孔

  二节之须弥

第六 现观品

第一 爪尖

※ 二

  时,世尊将少许之尘,置于爪端,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许尘,其与大地土,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土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尘为少,于大地相比,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见具足而现观者,则已灭尽之苦为多、所残存者为少,于前之已灭尽之苦蕴,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此是极七返。彼对“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集”,如实知;“此是苦灭”,如实知;“此是顺苦灭道”,如实知。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本品十经,比较第八现观相应(汉译南传大藏经典)相应部二一三

2 杂阿含一六、三六(大正藏二、一一四a)。

第二 湖池

※ 二

  “诸比丘!譬如有湖池,长五十由旬、广五十由旬、深五十由旬,水盈满及岸。有人用草之尖端将水掬汲。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用草尖所掬之水与湖池之水,何者为多耶?”

  “大德!此湖池之水为多,草尖所掬之水为少,于湖 之水相比,用草尖所掬之水,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三四(大正藏二、一一三c)

第三 合流(一)

※ 二

  “诸比丘!譬如于诸大河、恒河、耶符那、伊罗跋提、萨罗游、摩企之合流会合处,有人掬汲二三滴之水。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所掬之二三滴水,与彼合流之水,何者为多耶?”

  “大德!合流之水为多,所掬之二三滴水为少,于合流之水相比,二三滴之掬水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三五(大正藏二、一一三c)

第四 合流(二)

※ 二

  “诸比丘!譬如诸大河、恒河、耶符那、伊罗跋提、萨罗游、摩企之水灭尽,唯残存二三滴水。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灭尽之合流水,与彼二三滴残水,何者为多耶?”“大德!灭尽之合流之水为多,彼二三滴之残存水为少。于灭尽之合流水相比,二三滴之残存水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第五 地(一)

※ 二

  “诸比丘!譬如有人,于大地上置七个大如枣核之土团。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放置大地七个枣核大之土团,与此大地之土,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土为多,放置之七个枣核大土团为少,于大地土相比,放置之七个枣核大之土团,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注1 杂阿含一六、三五(大正藏二、一一四a)。

第六 地(二)

※ 二

  “诸比丘!譬如大地灭尽,唯残七个枣核大之土团。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大地之灭尽,与所残存之七个枣核大之土团,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之灭尽者为多,所残存之七个枣核大之土团为少,于大地之灭尽相比,所残存之七枣核大之土团,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第七 海(一)

※ 诸比丘!譬如有人,于大海中汲掬二三滴水。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彼二三滴汲掬之水与大海之水,何者为多耶?”“大德!大海之水为多,彼二三滴之掬水为少,于大海之水相比,二三滴之掬水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第八 海(二)

※ 二

  “诸比丘!譬如大海之水灭尽,唯残存二三滴之水。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灭尽之大海水,与彼二三滴之残水,何者为多耶?”

  “大德!灭尽之大海水为多,彼二三滴之残水为少,于灭尽之大海水,彼二三滴之残水,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第九 山喻(一)

※ 二

  “诸比丘!譬如有人,于雪山王之上置放七个芥子粒大之石砾。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置放之七个芥子粒大之石砾,与雪山王相比,何者为多耶?”

  “大德!雪山王为多,放置其上之七个芥子粒大石砾为少,于雪山王,放置其上之七个芥子粒大石砾,为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第十 山喻(二)

※ 二

  “诸比丘!譬如雪山王灭尽,唯独残存七个芥子粒大之石砾。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雪山王之灭尽与所残存七芥子粒大之石砾,何者为多耶?”

  “大德!雪山王之灭尽为多,所残存之七个芥子粒大之石砾为少,于雪山王之灭尽,所残存七芥子粒大石砾,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见具足,而已现观,则已灭尽之苦为多,所残存之苦为少,于前之已灭尽之苦蕴,为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此是极七返。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第六 现观品(终)

  此中摄颂曰:

  爪顶与湖池

  二节之合流

  二地与二海

  二节山之喻

第七 生谷广说品(一)

第一 余处

※ 二

  时,世尊将少许之尘,置于爪端,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与大地土相比,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土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为少,于大地土,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诸比丘!如是,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再生他处之众生为多。何以故耶?

  诸比丘!不观四圣谛故。以何为四圣谛耶?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以下,品之名目从暹罗本。

2 以下至卷末皆是杂阿含一六、三六(大正藏二、一一四b)。

第二 边地

※ 二

  时,世尊将少许之尘,置于爪端,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与大地土相比,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土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为少,于大地土,世尊爪端所置少许尘,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诸比丘!如是,再生于中国之众生为少,再生于边地、无知夷狄中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三 慧

※ 四

  诸比丘!如是,成就圣慧眼之众生为少,随无明愚痴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四 酒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饮酒之众生为少,不远离饮酒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五 水

※ 四

  诸比丘!如是,陆生之众生为少,水生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六 母

※ 四

  诸比丘!如是,孝于母之众生为少,不孝于母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七 父

※ 四

  诸比丘!如是,孝于父之众生为少,不孝于父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八 沙门

※ 四

  诸比丘!如是,尊重沙门之众生为少,不尊重沙门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九 婆罗门

※ 四

  诸比丘!如是,尊重婆罗门之众生为少,不尊重婆罗门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十 尊重

※ 四

  诸比丘!如是,尊重族姓中最胜者之众生为少,不尊重族姓中最胜者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七 生谷广说品(一)(终)

  此中摄颂曰:

  余处与边地

  慧与酒与水

  母父与沙门

  婆罗门尊重

第八 生谷广说品(二)

第一 生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杀生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杀之众生为多。何以故耶……乃至……

第二 不与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不与取之众生为少,不远离不与取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三 欲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欲邪行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欲邪行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四 妄语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妄语之众生为少,不远离妄语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五 离间语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离间语之众生为少,不远离离间语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六 粗恶语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粗恶语之众生为少,不远离粗恶语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七 杂秽语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杂秽语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杂秽语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八 种子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损坏草木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损坏草木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九 非时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非时食之众生为少,不远离非时食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十 薰香涂香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华鬘、薰香、涂香之所持、庄严之众生为少,不远离华鬘、薰香、涂香、之所持、庄严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八 生谷广说品(二)(终)

  此中摄颂曰:

  生及不与欲

  妄语离间语

  粗恶杂秽语

  种子与非时

  薰香与涂香

第九 生谷广说品(三)

第一 舞蹈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舞蹈、歌谣、音乐、观剧之众生为少,不远离舞蹈、歌谣、音乐、观剧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二 床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高床、大床之众生为少,不远离高床、大床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三 银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金银收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金银收受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四 谷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生谷收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生谷收受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五 肉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生肉收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生肉收受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六 童女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妇女童女收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妇女童女收受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七 婢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奴婢收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奴婢收受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八 山羊、羊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收受山羊、羊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收受山羊、羊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九 鸡、猪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收受鸡、猪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收受鸡、猪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十 象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收受象、牛、马、骡马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收受象、牛、马、骡马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九 生谷广说品(三)(终)

  此中摄颂曰:

  舞蹈与床银

  谷肉与童女

  婢与山羊羊

  鸡猪以及象

第十 生谷广说品(四)

九一 第一 田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收受田地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收受田地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二 买卖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买卖之众生为少,不远离买卖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三 使

  诸比丘!如是,远离遣使与行使业之众生为少,不远离遣使与行使业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四 伪秤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伪秤、伪货、伪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伪秤、伪货、伪斗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五 虚伪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贿赂、虚伪、骗诈、欺瞒之众生为少,不远离贿赂、虚伪、骗诈、欺瞒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六十一 掠夺强盗

※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割截、杀、缚、埋伏、掠夺、强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割截、杀、缚、埋伏、掠夺、强盗之众生为多……乃至……

   诸比丘!乃不观四圣谛故。以同为四圣谛耶?

  即: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注1 见原本省去六经,而举此一经,据会令误解品末之摄颂,今怕增麻烦,不敢改经号,但实可数为一经。

第十三 五趣(一)

※ 二

  时,世尊将少许尘,置于爪端,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与大地土相比,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土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为少,于大地土,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地狱之众生为多……乃至……”

注1 原本以下为第十一“五趣品,以暹罗分之,后者亦然”。

第十三 五趣(二)

※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畜生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十四 五趣(三)

※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十五~十七 五趣(四~六)

※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十八~二十 五趣(七~九)

※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二十~二十三 五趣(一O~一二)

※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二十四~第二十六 五趣(一三~一五)

※ 四

  诸比丘!如是,由地狱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地狱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二十七~二十九 五趣(一六~一八)

※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地狱死殁,再生于中之众生为少,由地狱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三十~三十二 五趣(一九~三一)

  诸比丘!如是,由畜生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畜生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三十三~三十五 五趣(二二~二四)

※ 四

  诸比丘!如是,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天中之众生少,由畜生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多……乃至……

第三十六~三十八 五趣(二五~二七)

※ 四

  诸比丘!如是,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三十九 五趣(二八)

※ 四

  诸比丘!如是,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天中之众生为少,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地狱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四十 五趣(二九)

※ 四

  诸比丘!如是,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天中之众生为少,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四十一 五趣(三十)

※ 四

  “诸比丘!如是,由饿鬼趣死残,再生于天中之众生为少,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何以故耶?

   诸比丘!乃不观四圣谛故。何为四圣谛耶?

  即: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世尊如是说示已,彼诸比丘喜悦,对世尊之所说欢喜。生谷广说轮广说(终)

  摄颂曰:

  田与买卖使

  伪秤与虚伪

  对掠夺强盗

  远离者为少

  不者有情多

  及依于五趣

  从而说此品

  注1 此摄颂暹罗本没有。

  第一二 谛相应(终)

  道觉支念处

  根与正勤力

  神足阿那律

  静虑入出息

  预流以及谛

  世尊所说示

  大篇相应(终)

(责任编辑:佛光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