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

南传佛教又称作上座部佛教,巴利文佛教,或称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并列现存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属上座部分别说系大寺派传承。

 

起源

佛教发展于印度,后来向国外传播发展,分成两大系统:向北方流传的,经过中央亚细传到中国内地及西藏,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属于北传大乘佛教;向南方流传的,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
在佛陀灭度之后百年,印度西部摩偷罗国的上座耶舍比丘,往东方毗舍离城,见当地的跋耆族比丘,在布萨日向民众求施金钱,认为非法,向民众宣说此为非法,却令当地比丘大怒而赶他出城。耶舍比丘回西方动员其他大德比丘前往东方,跋耆族比丘也动员,与西方比丘辩论戒律。结果有七百人集会,会中做出决议,认为东部比丘僧团对于戒律的十种看法是错误的(又称“十事非法”)。而在这个事件后,相传东方僧团也召集了十万僧众,自行集结出经典与戒律。由于他们人数众多,后世因此称他们为大众部。这是佛教僧团分裂的开始,揭开了部派佛教时期的序幕。
在阿育王时期,邀请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来首都华氏城,召集一千名上座部长老,进行第三次结集,现存的巴利文三藏经典,即是在此次结集中会诵而成。在这次大会之后,阿育王又派遣僧侣四出传教,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率领四位长老和一位沙弥,被派前往僧诃罗(又译为僧伽罗、锡兰,即今斯里兰卡)建立僧团,传入三藏经典,锡兰王室将王室的亭园捐出,建立寺院,让僧团居住,称为大寺。其后摩哂陀的妹妹僧伽密多也前往锡兰,建立了比丘尼僧团,她并且将佛陀在菩提伽耶成道时所在菩提树的分枝,带往锡兰,种植于大寺之中,这是锡兰佛教的开始。

锡兰时期

传入锡兰佛教属于上座部的一支,又称分别说部,宏传于印度西南部,与印度东方的大众部、西部的说一切有部顶足而三,在教义上,虽然传承自上座部,但也采取部份大众部的看法。因此传入锡兰的分支,也受到其他二部的影响——传说摩哂陀以目犍连子帝须为和尚,大众部摩诃提婆(即大天)为阿阇黎,受十戒,以说一切有部摩阐提为阿阇黎,受具足戒,是其明证。
至西元前一世纪,因为锡兰僧团中的长老,有鉴于国内曾发生战乱,担心教典散失,由罗揭多与五百名长老,于斯里兰卡中部马特列地区的阿卢寺会诵集结三藏教典,并以僧伽罗文字将经典写在贝叶上成书,这是巴利文三藏最早的起源。在此时同时,阿拔耶王在无畏山修建了新的寺院,摩诃帝须率领大寺中的五百名僧侣前往住持,锡兰佛教于是分裂为大寺派与无畏山派两支。后部份无畏山僧侣移往达古那山寺居住,以萨伽罗为领袖,另立一派,叫萨伽利耶派。至摩诃舍那王建立祇陀林寺,由萨伽罗派的古哄帝须住持,此派于是又被称为祗陀林派,与无畏山派、大寺派并立为锡兰佛教的三大派系。这些僧侣以僧伽罗文写作了许多的义疏,但是大部份都没有流传到后世。
西元五世纪前后,北印度菩提伽耶的觉音到达僧诃罗首都阿努拉达补拉,进入大寺学习三藏经典。他将僧伽罗文义疏译成巴利文,并且以巴利文写作了许多注释。觉音所传授的主要都是大寺派的观点,他写作的《清净道论》,对于南传佛教有很大的影响,而《善见律毗婆沙》也在南北朝时被汉译传至中国。在这段时间中,大寺派僧人又写作了《岛史》,来记录锡兰早期的佛教发展。《岛史》及其后的《大史》是记录锡兰及南传佛教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南传佛教因其三藏及注释使用巴利语,故又称巴利佛教。也有人称为南方佛教,因为这一系统的佛教,是由印度恒河流域向南方流传,传到斯里兰卡,再传到东南亚,这些地区都在印度之南。如就所属部派来说,凡是信仰上座部佛法及皈依教团的,都可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如盛行中国云南傣族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上座部佛教,流行越南南部的上座部佛教。

 

对外发展

随著佛教在公元1世纪开始由印度向东方传入,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教同期传入中国,中国开始有大量由梵文译作中文的佛经,当中以安世高译出大量南传佛经。这些佛经为魏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其后南传佛教在中国的地位被大乘佛教所盖过。
另一方面,南传佛教亦传至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公元前3世纪已由孔雀王朝传入锡兰,11世纪传至缅甸阿努罗陀王朝,其势力使南传佛教渗入暹罗北部和中部地区。经过锡兰于12世纪举行第七次结集,整顿佛教教团,使上座部佛教于锡兰臻于隆盛,期后透过比丘学习,传返暹罗,促使当时素可泰王朝倾向南传佛教。
在西元1361年,锡兰僧王被暹罗(今泰国)王邀请至国内建立僧团,这是泰国佛教的开始。此时,缅甸、暹罗和柬埔寨等地的僧人也不断进入锡兰,学习佛法,并重新受戒。他们回国之后,也根据他们所受的戒律,在他们国内建立僧团,称为僧伽罗僧团。这些僧侣,将锡兰大寺派的佛教传承,带往东南亚各地,成为南传佛教的开始。
随着南传佛教的快速发展,锡兰因为国力衰弱,又受到外国势力侵入,本土的佛教反而衰落了下去。至11世纪时,曾经派使者至缅甸,请缅甸派遣僧人至锡兰传戒,重新建立僧团。至18世纪,锡兰本土的佛教绝迹,教典散失,僧团、寺院也消失了。1750年,遣使至暹罗,请求僧人至锡兰传戒。暹罗国王于1753年派优波离等十名僧侣至锡兰授戒,并且将巴利文三藏重新携至锡兰,这也是目前斯里兰卡暹罗派僧团的开始。1802年,摩诃格罗 瓦‧匿纳唯曼罗帝须,自缅甸受戒,建立比丘僧团,名为阿曼罗波罗派。1865年,阿般格诃梵多‧即陀沙婆自缅甸传回蓝曼匿派。虽然现代锡兰佛教可分为三大派系,但在见解上,他们都渊源于大寺派,所以教义仍然是相同的。
现今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有很多上座部佛教(当地教徒对南传佛教的称谓)教徒,当中泰国的上座部佛教徒占该国佛教徒的90%。
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约在7世纪中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地区。最初经典只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泰润文书写的佛经经缅甸传入西双版纳,至南宋景炎二年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现在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祗四派。

 

信仰特点

南传佛教比较固守释迦牟尼佛的本意,有观点认为,释迦牟尼创办的佛教和西方宗教不同,是属于无神论的。 [1]
事实上,佛教徒并不求助于神,认为神和人的区别只在于生命长短,同样得落于轮回;人的解脱在于自我的修炼,最终达到涅槃,由此逃脱轮回,解脱痛苦。
南传佛教根据自己的经典不允许建立佛像,而是用脚印、法轮等象征物来表示佛陀,并且进行礼拜。不过在近世受大乘佛教的影响,也开始修造佛像。
当代的南传佛教主要以斯里兰卡所传的上座部佛教为代表。
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与汉传大乘佛教具有错综的关系。在南传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录各种佛波罗蜜行的事亦,主张“心性本净,为客尘染”,符合“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的初期禅宗思想。

 

主要经典
现代南传佛教的主要经典就是巴利文五部《尼加耶》——《长部》、《中部》、《增支部》、《相应部》和《小部》。对照于汉译的四部《阿含经》,汉译的《长阿含经》,与巴利文五部中的‘长部’相当。汉译的‘别译杂阿含经’,与‘相应部’的“有偈品”等相当。汉译的《杂阿含经》、《中阿含经》──二部,与‘相应部’及‘中部’相当。汉译的《增壹阿含经》,与‘增支部’相当。虽说相当,但内容及经数有所差别。此外,《阿毗达摩》也被视为经典之一(北传佛教多把《阿毗达摩》视为论典)。另外,还有律典、论典(如《清净道论》)和庞大的经典注疏。
对于大乘佛教的其他经典,上座部佛教多认为是后来的佛弟子发展、整理出来,只是后来皆归于佛说,因此对于大乘经典的“经典”的地位多持保留态度,部份更认为非佛陀所说。

 

参考

  1. ^ [英] 凯恩 (Arthur B. Keith, 1879-1944) 著,宋立道、舒晓伟译:《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Buddhist philosophy in India and Ceylon](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第3-4页:“英国和德国的最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佛教解说者,给我们提供了一幅简单而有效的图画。它描述了这么一个印度圣者:他在公元前563至公元前483年间度过了无瑕的一生。他致力于创造一个相当理性主义而有现代意义的学说。这位圣人并不注意那些纯粹闲暇中的玄思冥想,他以为后者(暇想、玄思冥想)对于自己所追求的解脱说来,并无任何价值。而解脱才是他和他的同时代人至为关心的问题。他在构筑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对那些关系到‘自我灵魂在本质上是否属于永恒实体’的说法弃置不愿。后者(灵魂是否永恒实体)正是他的同时代想得到答案的。他摈弃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立场,而在因果律支配下的不断迁流的观念中寻求到了更大的真理,从而他创造了一个哲学思想发展中的哥白尼似的革命。由于这种对于自我的非真实性之领悟,使他最终创造出了一个合乎情理的伦理体系。人之目的——涅槃——并非是那种不可避免的充满通苦的不断贪求,因为人本身并没有任何实在性。人之目的因而只是消除任何形式的欲爱,从而便能获得在此世间可以达到的、实现的最高快乐。这是一种依靠摆脱对于死后永恒幸福的虚妄追求而获得自由的看法。 这就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早期的合理主义者,他肯定了常识并将其引入了一个木来只受婆罗门奥义书的神秘主义支配的社会 ... 一位热情的赞汉者李斯˙大伟 (Rhys Davids) 夫人说:‘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里程碑,因此这是一个无数时代以来被人们认为不仅是亚洲的而且属于整个世界的人,是一个使人离于苦难和罪恶的拯救者……。’ 或者更坦白地说吧,我们不妨接受这么一种说法:佛陀诚然是名符其实的合理主义者,绝对不会接受转世的说法 ...” 第5页:“而现在,我们承认,证明佛陀的合理主义理论的根据是在分别说部者 (指斯里兰卡的上座部) 的巴利文三藏当中。这当然毫无疑问地是我们所能得到的佛教方面的珍贵记载。虔诚的佛教徒们视这些经典为权威,对之抱有敬的态度,这是自然的,以至于他们会公开地敌视任何想不带感情以严肃探究态度对待佛教资料的人,而这种忒度正是研究基督教的人所必须的……。”
(责任编辑:佛光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