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南传佛教的传承

 

一、从南传佛教的渊源方面来看

 公元前六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为了宣扬清净解脱的教义,转动无上法轮,他的足迹遍及了古印度恒河流域中游广大地区。佛灭当年雨季安居期,上首弟子摩诃迦叶为了使正法久住,由阿世王Ajàtasattu护持,在摩揭陀国首都王城召集了五百位大阿罗汉会诵世尊的正法、律。会上推举了持律第一的优婆离尊者Upàli诵出了律藏Vinaya,由多闻第一的阿难陀尊者(ânanda诵出了经藏Sutta,然后进行集体审定、会诵,以师徒口口相传的方式传诵下来。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结集」,又称「五百结集」。

 佛灭一百年左右,东方吠离城的跋耆族Vajjiputtaka比丘乖违律制,西方长老耶召集七百位上座比丘,经过讨论,宣布跋耆族比丘擅自提出的「十事」为非法,摈出僧团,并会诵律法。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结集」,又称「七百结集」、「吠离结集」。被驱逐出教团的大多数比丘不满上座长老们的裁决,另外纠集了一万人会诵经律,自成一派。于是教团中逐渐有了「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分裂。佛教学者把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到部派根本分裂之间的一百多年称为「原始佛教时期」或「根本佛教时期」,把根本分裂之后直到公元一世纪前后大乘佛教的兴起这四、五百年的时间称为「部派佛教时期」。

 佛灭二百余年,孔雀王朝Maurya第三代王阿育王Asoka,译作无忧王,公元前272~前232年在位)统一了印度的绝大部分地区,成为印度史上的最大帝国。阿育王是位虔诚的佛教弟子,他经常亲近僧伽,修持佛法,并把佛教定为国教。为了使佛法普及全国各地,他把一些道德训诫和业绩行迹以法敕的形式铭刻于岩壁和石柱上。这些摩崖法敕和石柱法敕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历史非常珍贵的确切资料。阿育王还经常到全国各地进行佛教巡礼和朝圣,并且设置正法大官(Dhamma-mahàmàta,又称达摩大臣)管理佛教僧伽和其它宗教事务,并广行布施,用正法教育和保护人民。

 根据斯兰卡史书《岛史》(Dãpava§sa)、《大史》(Mahàva§sa)和律藏的注释《普端严》Samantapàsàdikà, 相当于汉译《善见律毗婆沙》)中记载:阿育王笃信佛法,广施僧众,于是有众多外道混入佛门,作比丘形,扰乱正法,在首都华氏城(Pataliputta)的鸡园寺(Asokàràma)中竟然七年没有举行诵戒。为了淘汰外道、整顿僧团,阿育王从阿呼杰山(Ahogaïgà)迎请了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 Tissa)大长老为上座,在华氏城召集了精通三藏的一千名比丘,举行了第三次结集,历时九个月,会诵了律经论三藏,并编纂了一部《论事》(Kathàvatthu),广引经典,驳斥了上座部分别说系(Vibhajjavàdin)以外的二百五十二个非正统见解。这次大会还作出决定,派出九个弘法使团到国内外各地去传播佛法。其中的第九使团,就是派往师子国[1]Siïhala dãpa)以马兴Mahinda,又译摩哂陀、摩亨德、摩酰陀)长老为首的使团。

 关于第三次结集以及派遣弘法使团的记载仅见于巴利语方面的文献,在北传佛教方面除了译自兰卡的《善见律毗婆沙》之外并没有提及此事,因此有些学者怀疑这些记载的真实程度。然而,在鹿野苑(Sàrnàth)发现的石柱法敕中,阿育王曾以护法国王的身份命令企图制造分裂的僧尼离开寺院和尼庵。在桑奇、伽乌桑比等地发现的法敕中也有类似的训诫,这说明了作为一位虔诚的国王召集一次会议来确定校订三藏圣典、制止僧团的分裂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另外,在摩崖法敕第5号和第13号中提及的正法大官派往地和传教地,基本上和巴利语文献中记载的弘法使团到达地相一致。近代在桑奇附近发现的比尔沙塔(Bhilsa Stupa利壶上,刻有喜马拉雅山地区的阿阇梨、圣者迦叶波瞿多之遗骨」和「圣者马其马之遗骨」的铭文,确证了巴利文献中提及的第七使团马其马Majjhima)以及迦叶波瞿多(Kassapagotta)、敦度毗沙Dundubhissara)、阿拉嘎得瓦Aëakadeva玛哈得瓦Mahàdeva五位长老前往喜马拉雅山一带地区(Himavantadesabhàga)弘法传教记载的历史真实性。

 巴利文献记载:公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的儿子马兴德长老组成的第九弘法使团把佛教正式传入兰卡。马兴德早年出家,师事目犍连子帝须大长老学习三藏圣典,博学多闻、戒行精严。在他32岁、戒12年时,率领由伊提耶(Iññiya)、郁提耶(Uttiya)、桑波罗(Sambala)、跋陀萨罗(Bhaddasàla)四位比丘,以及沙弥须摩那(Sumaõa)、优婆塞般荼迦(Paõóuka)一行七人组成的使团,于公元前247年渡海来到兰卡岛。当时兰卡国王提婆南毗耶·帝须(Devànampiya tissa,公元前247207年)和一批大臣首先皈依佛教,接着又剃度了国王的侄儿阿利Ariññha)等五十多位兰卡青年,弘法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国王把御花园「大云林园」(Mahàmeghavanaya)布施给长老,修筑起「大寺」(Mahàvihàra,也译作摩诃毗诃罗)供养僧团。这座大寺日后就成为整个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发祥地和弘法中心。不久,马兴德长老又邀请他的妹妹僧伽密多(Shaïghamittà)长老尼从印度带领十位比丘尼来到兰卡,为阿奴拉(Anulà)等五百位女子传授戒法,建立比丘尼僧团。佛教迅速普及全岛各地,成为几乎是全民信仰的国教。

(责任编辑:佛光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