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文化和南传佛教

  傣族所在地

  傣族是中国云南省独有民族之一,全省傣族人口有110.67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35%(根据1998年统计数)。自称“傣”,意思是“自由”或“人”。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足迹还在老倭、泰国北部、缅甸和印度地区。大部份傣族人住在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边疆,主要聚居区有两个自治州和两个自治县,分别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南传上座部佛教

  傣族文化各个方面都受到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影响。南传上座部佛教是怎麽样的佛教流派呢?历代佛教资料证明上座部佛教一直保留着大大小小的原始佛教内容。佛教本地化的过程中,上座部佛教不仅在教义方面没有受到很大的变化,而且留给各个民族新文化浪潮。这个流派与其他流派或者宗教不同,往往远与统治者阶级,虽然统治者也归佛归法,却不会直接干涉国家内部大事。但是上座部佛教与它所流传各地文化融合地非常和睦。研究傣族文化表明所谓道理。

  上座部佛教寺院不仅是宗教的中心,而且是一个村庄的教学、文化以及社会活动中心。古代印度和传入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其他国家都没有正式办学校的时候,僧人来代替老师,寺庙来代替学校。所以像泰国等国家的百姓非常看重儿童做小沙弥并在庙里学习各种学科。

  傣文化

  傣族人也非常看重儿童做小沙弥。对他们的思想和文化来讲,上座部佛教是不可分的一部分。据考察表明南传上座部佛教於西元前一世纪左右就从缅甸通过“大猛龙”传入西双版纳。後来,傣族全民开始信仰上座部佛教。男孩到九岁都要经过当“昆永”(准备当小沙弥)然後出家为僧,到佛寺当和尚。当和尚和还俗的仪式也非常隆重,没有当过和尚的男子被认为是“生人”,没有取得做人的资格,被人看不起,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因此,无论贵族或平民百姓的男孩都要送去庙为僧。没有当过和尚的男子只是极其个别的。

  傣族最重大的传统节日是“泼水节”。这是南亚包括印度等国家迎新年的节日,时间是傣历六月(西历4月13、14和15日),举行三天。前两天送旧,最後一天迎新。迎新节日一大早,男女老幼穿新衣服到佛寺拜佛。妇女为佛像泼水“洗尘”。然後青年男女互相泼水,认为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下午举行“丢包”,这是青年男女中以求爱的一种活动。在节日里还举行放高升、赛龙舟活动等运动活动。目前印度各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和老挝等许多佛教国家都过这个节日。泰国和老挝等国家也有泼水的传统。

  傣语

  使用傣语,属於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另外,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四种。有趣的是这四种傣文都来源於古印度字母。这就说明佛教传入该民族地区後,他们才有了文字。传说上座部佛教传入前,斯里兰卡、泰国和缅甸等国家都没有文字。比如:斯里兰卡的最早的文字是西元前6-4世纪的古印度婆罗密文字(BRAHMI)。傣族也有南亚很普遍的“贝叶佛经”。由棕榈树萌芽造贝叶,然後此叶上刻字,刻字後摩擦墨水。这就是古印度很传统的书写法,跟佛教传入世界各地。

  着名的傣历是傣族的传统历法,很像南亚的传统历法,也是上座部佛教的主要历法。

  傣族医药

  与其他方面一样,傣族医药也离不开佛教。有关傣族的传统医药来历,有一个优美的传说:很久以前,佛祖萨版尤召(释迦牟尼佛的别名,巴厘语名“Sabban~n~u”)把采药和治病的技能传给了龚麻腊别(巴厘语名“Komarabhacca”,是“摩揭陀国”“阿闍世王”的太医,也是佛陀的医师。)并赠给他一口袋草药。从此龚麻腊别就成了傣族人民的第一个医生。然後过了很长时间後,萨版尤召得了重病。大家派阿奴蒙(印度传说中的神猴子,巴厘语名“Hanuman”)去找龚麻腊别。但猴子一路上玩,把请医生的事忘掉了。後来龚麻腊别听消息赶来,但萨版尤召已经病逝。龚麻腊别非常生气,拿着口袋山上追打阿奴蒙,结果口袋里的草药籽洒遍了紮古山。从那以後,西双版纳遍地长出药材。龚麻腊别回到後把医药知识教给大家。这样傣族人有了自己的传统医药。

  这个故事是一个传说而已,原始巴厘佛经里也没有这麽一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说明傣族的传统医药与古印度药法有一定的关系。

  总而言之,傣族文化跟南亚和上座部佛教有不可分的关系。上座部佛教带来了这一批群众新文化,给他们精神上的安危,带领了和平之道路。

(责任编辑:佛光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