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仪式

三皈依

  

  佛教徒在入教时必须先于师前受“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意思是对佛法僧的归顺依附。《大乘义章》卷十:“皈依不同,随镜说三,所谓皈佛皈法皈僧。依佛为师,故曰皈佛;凭法为药,故称皈法;依僧为友,故名皈僧。”

  受戒

  佛教徒通过一定仪式,接受佛教戒律称为受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之别,因而受戒的仪式也各不相同。

  三羯摩

  译为“业”、“办事”、“作法”等。佛教规定受具足戒时,三师(传戒师、教授师、羯摩师)之一的羯摩师向僧众告知某某提出出家要求,然后连问三次(三羯摩),如无异议,则准予受戒为僧。

  灌顶 

  本为印度古代国王即位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福。佛教密宗仿效此法,于僧人嗣阿阇梨位时,设坛举行灌顶仪式。

  布萨

  有三种意义:出家僧尼每半月集会一次,专诵戒律,称为“说戒”,谓能长养善法;在家信徒,于每月的六斋日实行“八戒”,亦谓能增长善法;信徒向别人忏悔所犯罪过,叫做“断增长”,意思为断恶长善。 

  安居

  东南亚称为“雨安居”,中国称为“夏安居”,简称“坐夏”,开始称为“结夏”,结束时称为“解夏”。在印度雨期的三个月(约四月半至七月半)里,禁止僧尼外出,免伤草木虫蚁,应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期称为“安居期”。

  朝参

  早晨进堂听住持说发,于早饭后进行。《禅门清规》:“阖院大众,朝参夕聚。”

  晚参

  傍晚集会听住持说法或念诵。《祖庭事苑》卷七:“日哺念诵,谓之晚参。”

  禁语

  一切众生之生死轮回,皆由身口意三业所致,若消除“三业”,可促成解脱。禁语就是为了减少“口”业。僧尼行禁语时,自备一小木牌,上写“禁语”二字,遇人和自己说话,即出示木牌。

  问讯

  以两手相屈,曲腰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来,两手齐眉,叫做“问讯”。合掌作揖,口问安否,亦称“问讯”。

  礼拜

  致敬的意思。在古印度有九种形式:1.发言慰问;2.附首示敬;3.举手高揖;4.合掌平拱;5.屈膝;6.长跪;7.手膝踞地;8.五轮俱屈;9.五体投地(亦名“顶礼”)。

  绕佛

  围着佛像右绕(即顺时针方向行走)一圈、三圈或百千圈,表示对佛的尊敬。原为古印度礼节之一,后被佛教采用。

  供养

  一般以香花、灯烛、饮食、衣服等供佛、菩萨及亡灵,也指斋僧尼。通常以饮食等食物供佛、供僧为“财供养”,以讲经说法或增送经卷,称“法供养”。

  结缘

  一般指与佛法结缘,为将来得度创造条件。结,谓,结构,立机之始;缘即助缘,能成其终,则为未来修得断、智、悲三德之先萌。

  布施

  六波罗蜜之一,名“檀波罗蜜多”。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和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的积累功德以致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瑜伽行派等分布施为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

(责任编辑:佛光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