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迪尊者

 

雷迪大师於一八四六年出生在缅甸北部税布省(Shwebo,目前的孟瓦Monywa省)Dipeyin镇,Saing-pyin村。小时候的名字是上峰〈Maung Tet Khaung,Maung是缅甸少年男孩的称谓,Tet的意思是往上爬,Khaung的意思是颠峰)。后来证明此名很恰当,因为年轻的上峰的确事事都爬到颠峰。

他就读村中的传统僧侣学校,由僧侣教导孩童读写缅甸文与巴利文。由於这些僧侣学校非常普及,缅甸的识字率很高。

他八岁时有了第一位老师,南达他亚法师(U Nanda-dhaja Sayada>註 1), 他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於十五岁成为沙弥。他得到了那那他亚(Nana-dhaja)的称号(知识的旗帜)。他的教育包括了巴利文法与各种巴利经文,特别专精於Abhidhammattha-sangaha,这是经典中关於『论藏』(Abhidhamma註 2)部份的指引。

他曾就 Abhidhammattha-sangaha 写了一篇颇有争议的评论,称为《究竟真理手册》(Paramatttha-dipani--Manual of Ultimate Truth)。后来他更正了一些稍早发现的错误,并接受批评。终於使比丘们接受了他的更正,并让他的文稿成了标準参考。

十九世纪中叶还没有电灯,在当沙弥的日子,他白天会固定研究经文,天黑后与比丘及其他沙弥,靠记忆背诵经文。他以这种方式,精通『论藏』的经文。十八岁时,由於对自己的教育不满意,觉得过於局限在三藏经文(Tipitaka註 3),乃暂时脱下僧袍,回復在家人的生活。过了六个月,他的第一任老师与另一位有影响力的明听法师(Myinhtin Sayadaw)派人去找他,想要说服他回到僧院;但是他拒绝了。

明听法师建议他至少继续接受教育。年轻的上峰非常聪明好学,立即同意了这个建议。「你愿意学习吠陀(Vedas),古代印度教的神圣文献吗?」明听法师问。「是的,可敬的老师。」上峰回答。「那麼你一定要成为沙弥」老师回答:「否则优村的甘达玛法师(Sayadaw U Gandhama)不会收你为学生。」「我会成为沙弥」他同意了。

这样他又回来过沙弥的生活,从此再也没有脱下僧袍。后来,他告诉一位学生:「我刚开始是想学会吠陀来为人算命赚钱。但是我很幸运能再度成为沙弥。我的老师非常有智慧;他们无限的爱与慈悲拯救了我。」聪明的沙弥那那他亚在甘达玛法师的教导下,八个月内精通了吠陀,然后继续学习三藏经文。在二十岁时,一八六六年四月二十日,他更进一步,由南达他亚法师为他授戒成了比丘。

一八六七年,就在雨安居之前,那那他亚比丘离开他的老师与从小长大的孟瓦区,到曼德拉(Mandalay)继续研究。当时是在曼同王(King Min Don Min)的统治期间〈一八五三年到一八七八年),曼德拉是缅甸的皇家首都,也是全国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他跟随当时几位重要的老师及博学的在家学者学习。主要是住在大光莲寺(Maha-Jotikarama),跟著三空法师(San-Kyaung Sayadaw)学习。他是缅甸著名的老师,把《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Path of Purification)翻译成缅甸文。

此时,三空法师举行考试,提出二十个问题来考两千名学生。那那他亚比丘是唯一能完整解答所有问题的人。一八八零年出版这些答案,名为《波罗蜜手册》(Paramidipani--Manual of Perfections),这是雷迪大师同时以巴利文与缅甸文所写的眾多书籍的第一本。

他在曼德拉研习时,适逢曼同王赞助举办第五次佛经结集,从远近各地召比丘来背诵澄清三藏经文。大结集於一八七一年在曼德拉举行,再将确定的文字刻在七百二十九块大理石石板上,直到今天都还在,每一块石板置於一个小佛塔中,环绕著曼德拉山脚下的金色Kuthodaw佛塔。在这次结集会议中,那那他亚比丘帮忙编译了『论藏』的经文。

当了八年的比丘后,通过了所有的考试,他成为合格的初级巴利文老师,在他研习的大光莲寺任教。他在那裡又继续待了八年,教书及做学术研究,直到一八八二年,搬到孟瓦,时年三十六岁。当时的孟瓦是位於更的宛(Chindwin)河东岸的一个小郡中心,以教导完整的,而不只是零散部份的『三藏经』而出名。

为了教导孟瓦的比丘与沙弥巴利文,他白天进城,晚上过河到西岸,在Lak-pan-taung山边的小寺庙静坐。虽然我们没有确切的资料,但他似乎是在这时候开始以缅甸的传统方式练习内观(Vipassana):专注於观息(Anapana)与感受(vedana)上。.

英国人於一八八五年佔领了上缅甸,并放逐最后一位君王锡袍(Thibaw)(在位的时间是一八七八年到一八八五年)。翌年一八八六年,那那他亚比丘进入位於孟瓦北边的雷迪森林避静。不久,许多比丘也加入,请求他教导。他於是建立寺庙容纳他们,名为雷迪托亚(Ledi-tawya)寺庙。他后来就根据这座寺庙名,取了眾所週知的新名字:雷迪。

据说孟瓦因此发展成为一座大城,因为就像今天,还是有很多人被雷迪大师的寺庙所吸引。他在这座庙教导了许多努力求法的学生,平常还是会回到河对岸的小木屋修习静坐。他在雷迪森林寺庙待了十年之后,开始出版主要的学术文献。第一本是前面提过的《究竟真理手册》(Paramattha-dipani),於一八九七年出版。第二本书是Nirutta-dipani,是一本巴利文法书。由於这些书,他被认为是缅甸最博学的比丘之一。

虽然雷迪大师的根据地是在雷迪托亚寺庙,他有时候会周游缅甸,教导静坐与经文。他确实是位很难得的比丘,法理(pariyatti)与实修(patipatti)同样精通。他在旅程中完成许多著作,例如他在从曼德拉搭船前往勃郎(Prome)的两天旅程中,写了Paticca-samuppada-dipani 一书。他并没有带参考书籍随行,但是由於通晓『三藏经典』,并不需要任何参考书。《佛教手册》(Manuals of Buddhism)中有七十六篇他写的简介、评论、短文,而这些并非他全部的著作。

后来他也以缅甸文写了许多关於法(Dhamma)的书。他说他要写得让单纯的农夫都看得懂。在他之前,很少有关於法的文章是为在家人写的。比丘们即使口头教导,也时常引述很长的巴利文段落,然后再逐句翻译这些平常人难以理解的文句。一定是雷迪大师的实际瞭解与慈悲心才使他努力对社会大眾传法。他写的Paramattha-sankhepa 是一本有两千首缅甸韵文的书,翻译出 Abhidhammattha-sangaha 经,这是为年轻人写的,直到今日还非常受欢迎。他的追随者成立了许多学会,使用这本书来推广『论藏』的学习。

雷迪大师在缅甸旅行时,也鼓励大眾不要吃牛肉。他写了一本书Go-mamsa-matika,呼吁大眾不要宰杀牛隻当食物,并鼓励素食。

大约在这时期(二十世纪初),铁吉老师首度参见了雷迪大师,向他学习内观。后来铁吉老师成为缅甸最知名的在家静坐老师,他也是葛印卡老师的老师-乌巴庆老师的老师。

到了一九一一年,雷迪大师的学者名气与静坐老师的名气越来越大,连当时统治缅甸与印度的英国政府都授予他-Aggamaha-pandita(最伟大的学者)的头衔,他也获得仰光大学文学博士的学位。在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一七年,他与伦敦巴利经文学会(Pali Text Society)的Rhys-Davids女士通信,他对於『论藏』的一些讨论,经过翻译后出版在巴利经文学会的期刊上。

因为多年来在不良照明情况下研读书籍与写作,雷迪大师晚年视力衰退。七十三岁时,他双目失明,於是将餘生都专注在静坐与教导静坐。一九二三年,他在曼德拉与仰光之间平蛮镇(Pyinmana)的一家寺庙过世,享年七十七岁。这寺庙如同他多年来在缅甸旅行教导时成立的许多寺庙一样,也是以他为名。

雷迪大师可算是当时最杰出的佛教人物。近年来凡是接触到正法的人,都要深深感激这位崇高博学的比丘。对於传统内观修行的復兴,使出家人与在家人都较容易接触到内观,他的功不可没。除了他的教诲之外,準确清晰深入的学术研究,也对正法的实证有很重要的影响。

1.Sayadaw 的意思是可敬的老师,本来是称呼指导君王正法的年长比丘。后来就成为尊敬比丘的通称。

2.Abhidhamma 论藏,是巴利经典的第三部份,佛陀对於心与物的实相,做了详细深入与技术性的描述。

3.Tipitaka 三藏经典,是经典的巴利名称。意思是三个篮子,也就是律藏(Vinaya 僧侣的规矩)之篮;经藏(Suttas 开示)之篮;与论藏(Abhidhamma)之篮。

(责任编辑:佛光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