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念

 

                由於我们总是希望现状能改变,
    因而没能清楚地看到当下现况;
    如果我们注意到的不是现况,
    这样的修行就是离开了中道。
    我们可以看出,
    建立平衡中道并非易事;
    基於这个理由,
    具足正见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必须瞭解,
    内观并不是出自努力或深定,
    而是出於正念。

  阿姜念(Achaan Naeb 1897~1983)出生於一个与缅甸毗邻的泰国省份的省长家庭,她在三十五岁时,在阿姜帕吞塔(Achaan Pathunta U Vilasa)的指导下,学习佛教心理学与内观禪修法。十二年后,她开始教导别人,并於许多寺院建立禪修中心,最后是在皇家的赞助下,於曼谷的金山寺(Wat Sraket)创立「佛教研究与心灵福祉协会」(Buddhist Rearch and Mental Welfare Association),接近七十岁时,她仍然从事教学工作;她的学生也承续她传播内观修行的工作。

  金山寺是位於现代曼谷巿中心一个安静、清凉的讲堂兼精舍,参访阿姜念就可听闻清晰而直接佛法的机会。

  首先她可能指示来访者舒适地坐著,然后要求他们不要动。当然,访客很快就会自动地改变姿势。「等等,不要动!你为什麼移动呢?还不要动。」阿姜念的教学就是如此直接指向苦的最明显根源──我们的身体。如果我们祇是停在某个姿势,试著不要动,最后,苦会持续增加,逼使我们改变姿势。我们整天的动作几乎都是依循相同的模式。睡醒后,我们起床,然后至厕所解除膀胱的尿涨,接著我们会吃东西以紓解饥饿的难过,然后我们坐下,来减轻站立的痛苦,随后我们阅读、或谈话、或看电视转移不安的心。我们又会移动以排除另一个不舒服的动作,每一个动作都不带来快乐,仅仅是为了紓解与生俱来就跟随著身体而无可避免的苦。阿姜念的教学非常简要,她指示我们观照日常生活与动作中出现的苦的因果,清楚觉知其中的过程就是苦的止息与获得觉悟之乐的直接门径。

  阿姜念还提出许多重要的佛法观点,首先,她强调在实修之前必须具足正见,她表示,恒守中道并不容易,缺乏正见与警觉,智慧将无法开展;所谓正见就是知道如何正确地察觉心与肉体,也知道染著是如何经由贪而生起,而且能够清楚地区别「认识当下事物」与「发展定力」这两者之间的不同,知道前者是正确的练习,后者是不正确的练习。

  她特别强调内观修行与定力修行的区别,修行中对定力或特殊养生法的黏著,会障碍智慧。内观祇要直接观察当下的心与肉体,切勿强行作意或专注,当务之急是直接地认识在任何姿势下的心与肉体。我们将清楚地看到苦与不满足是如何驱动我们每天的动作,我们也将看到心与肉体是持续地改变,心与肉体是分别的,空无的。

  阿姜念表示,祇有在内观练习中,透过对心与肉体的直接认识,智慧才会生起。她强调佛陀教法的独特地方,是视四念处为通向所有内观的门径。她指出,祇要练习观察当下,特别是我们的心、肉体,及一切动作的因果,就可以了,不需要再从事其他特别的事。

  阿姜念鼓励我们如实地听闻,这样子就可以获得智慧,她说:

  如实地听闻,意思是在听闻时没有预设观念或意见,如果我们以封闭的心去听闻,我们的既定想法或意见将不可避免地会隐藏真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无法获得智慧,因此应将这些放一边,以开放的心去听闻,不要去想「我们的」老师以前曾经教过的东西,也不应考虑说话者是谁,是否为我们的老师;不要对他有任何成见;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心听闻,试著思惟这些话是否合理,是否会引导我们通往真理。

  泰国的许多佛教中心是根据这个传统来教学的(缅甸也是如此),他们欢迎西方人士参访与学习,以亲自体会智慧与自由的成长。

(责任编辑:佛光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