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基本教义

 

第七节 正念
佛陀说:“诸比库,什么是正念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于身随观身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于受随观受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于心随观心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于法随观法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诸比库,这称为正念。”(D.22)
简略的说,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正念是相当重要的,佛陀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四念住,甚至在临终前仍向阿难尊者强调四念住的重要性。
佛陀在《长部》第二十二经《大念处经》详细的开示的四念住。在此,我们仅作简要的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直接学习经典原文。
一、修习四念处的利益
佛陀说:“诸比库,此一行道,能清净有情,超越愁、悲,灭除苦、忧,得达如理,现证涅盘,此即是四念处。”(D.22)
“诸比库,无论是谁,若能够如此修习此四念处七年者,他于二果之中可期望〔获得〕一果:即于现法中证知,或尚有余〔则证〕不还位!”(D.22)
在此,即于现法中证知:意即在今生证悟阿拉汉果。
或尚有余则证不还位:意即或者还有剩余的执取(烦恼)尚未完全断尽,则能证悟阿那嘎弥果。
佛陀随后进一步说,“诸比库,无论是谁,若能够如此修习此四念处七天者,他于二果之中可期望〔获得〕一果:即于现法中证知,或尚有余〔则证〕不还位!”(D.22)
当然,这七天的修行必然是相当精进而无丝毫懈怠的。
从佛陀的这些开示来看,修习四念住的利益为:现证涅盘、不还果或阿拉汉果。
二、身随观
在身随观这部分,佛陀向我们介绍了六种身随观的方法,它们是:入出息、威仪路、正知、厌恶作意、界作意、九墓地。
在修行方式上,佛陀开示了六种方式,它们是:专心观察自身的、专心观察他人的、一时观察自身的一时观察他人的、专心观察生起、专心观察坏灭、一时观察生起一时观察坏灭。
在此:
威仪路是指如实了知行、住、坐、卧四种威仪;
正知是指在一切行为中,均保持四种正知,即:有益正知、适宜正知、行处正知、无痴正知;
厌恶作意是指因为不净,而厌恶身体的三十二个组成部分,它们是: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油膏、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
界作意是指四界分别,即观察身体内的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
九墓地是指膨胀青瘀脓烂相、食残相、断坏相、血涂相、筋腱连骨相、散乱相、白骨相、陈年白骨相、骨粉相。
入出息念、威仪路、四正知、厌恶作意、界作意以及九墓地观一共为十四种身随观业处。其中,入出息念和厌恶作意这两种乃是安止业处,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达到第四禅,修习厌恶作意(三十二身分)可以达到初禅。由于墓地观在此作为过患随观,因此其余的十二种只是近行业处,只能达到近行定而已。
三、受随观
在受随观这部分,佛陀要求我们观察九种受,它们是: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有物染的乐受、无物染的乐受、有物染的苦受、无物染的苦受、有物染的不苦不乐受、无物染的不苦不乐受。
修行方式与身随观部分相同。
在此:
有物染的,巴利 sa(有)+ àmisa(味,食,财,功利,利益);sàmisa,意为有味的,物质的,肉体的,有爱染的。
无物染的,巴利 niràmisa,意为无味的,非物质的,无爱染的。
四、心随观
在心随观这部分,佛陀要求我们观察十六种心,它们是: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昏昧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
修行方式与身随观部分相同。
在此:
广大心是指色界、无色界心;
不广大心是指欲界心;
有上心是指欲界心;
无上心是指色界、无色界心或者。
注:也可将“有上心”解释为色界心;“无上心”解释为无色界心。
五、法随观
在法随观这部分,佛陀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法随观的方法,它们是:盖、蕴、处、觉支、谛。
修行方式与身随观部分相同。
在此:
盖是指五盖,即修习禅定的五种障碍:欲贪、瞋恚、昏沉与睡眠、掉举和追悔、疑;
蕴是指五蕴,即色、受、想、行、识;
处是指六内处和六外处,即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觉支是指七觉支,即七种觉悟的因素: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
谛是指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第八节 正定
佛陀说:“诸比库,什么是正定呢?诸比库,于此,比库已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离喜,住于舍,念与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具念、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舍断乐与舍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诸比库,这称为正定。”(D.22)
简略的说,正定是指四种色界禅那,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正如经文所说:
初禅五禅支为:寻、伺、喜、乐、心一境性;
二禅三禅支为:喜、乐、心一境性;
三禅两禅支为:乐、心一境性;
四禅两禅支为:舍、心一境性。

(责任编辑:佛光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