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十二) 没有常恒的──诸行无常── 第二部分

第十二章 没有常恒的──诸行无常──

 

(三)苦是什么 

 

于是,我想在这里引用舍利弗说的,很短的经,稍为吟味『苦』是什么。

    那是舍利弗,住于摩揭陀国某村时的事。那时,有一个外道修行者叫做阎浮车的前来访问他,与他之间交换过这样的会话。

    “我友舍利弗,人们说苦,苦,到底苦是什么?”

    “朋友,这三个就是苦。即是苦苦性的、坏苦性的、行苦性的。朋友,这三个被称为苦。”

    苦(dukkha)的话语虽然是一个,人们以它所意味的却不是同一。有的人以穷苦为苦。它所说的是贫穷是苦。又有的人自觉他的罪孽深重而烦恼的也有。它所说的又叫做罪苦。或失去爱儿的人,为它而悲伤。事业失败的人,为它而苦恼。再者,在病床呻吟的人们,一定会因它而苦。

    话语虽然同样是苦,以它所意味的,因它而苦痛悲伤烦恼的人,却因人而各各不同。那么,释尊以它所意味的『苦。』到底是什么?我们必须对于它要有确切知识,不然的话,我们或者,难免会拿错,释尊所想真正要给我们的,而将不应该期待的对佛教有所期待。

    且说现在舍利弗,回答外道修行者质问,将他所说的苦,分类为三种性格讲解。那是苦苦性与坏苦性与行苦性,并断定地说“这三种就是被称为苦的”。苦苦性(dukkhadukkhata),是因苦事的发生而生出的苦恼,譬如寒暑那样,或饥渴那样,如这些发生的话,受到它的人当然会觉得苦。这种叫做苦苦性的苦,它可以说是最朴素、最直接的苦。其次,坏苦性(viparinamadukkhata),是因自己所爱乐的毁坏而生出的苦恼,譬如,爱妻、爱子死去的场合,或觉得很美丽的花朵谢落时,那时当然会生起悲伤、生起忧愁。这样,就是“乐境坏时坏苦生”的命题。又,行苦性(sankharadukkhata),是可以释为“因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譬如,我们希望能永远年轻,却于不知不觉之间变老。我们想能永远地活着,却不久不得不死去。那些头一着可以用生老病死四苦来代表它。

    像这样,我们将舍利弗所分类三种苦性玩味,然后回头,看释尊所说的苦,是属于那一种时,我们当然,会得到下开的结论。即,被包含在释尊所关心的苦,很明显地是叫做行苦及坏苦种类的苦。而,它的每一个都同样,不外是在这个世间连指甲上的一点点土也同样不是常恒的事实上面所展开的。为什么乐境会毁坏而生出苦呢?为什么所爱的会死去?美丽的不能不变移呢?又为什么我不能不老呢?为什么我也同样不能不死去呢?

    不用说,那些全部,成立在万象悉皆没有不变易的事实上面。于是,可以知道很简明地说“大凡无常的,那就是苦。”的释尊话语,是将它说得毫无所余地的,清楚的很。

 

(四)不接受第二枝箭 

 

又,于一部经(南传相应部经典三六、六、箭。汉译杂阿含经一七、一五)释尊关于这个问题,曾经以下开的问话,试向比丘们质问。

    “比丘们,尚未闻正教的凡夫,也会感觉乐受,感觉苦受,感觉非苦非乐受。比丘们,已经闻正教的圣弟子也同样,会感觉乐受,感觉苦受,感觉非苦非乐受。那么比丘们,有闻的圣弟子与无闻的凡夫,有什么不同呢?”

    那是,释尊得意的质问方法。他常常就种种问题,质问他们,那么贤者与愚人,或凡夫与圣弟子,关于它有任何差别呢?而他在这里,关于三受,贤者和愚人,凡夫和圣弟子也同样,必须感受这三受,那么关于这些受,你们知道不知道凡夫与圣弟子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对于它,弟子们不能回答。而,请师教示他们说:

    “大德,对于我们,法以世尊为本,以世尊为导者,以世尊为所依。愿您将它讲给我们听,我们会听世尊教示而将它受持。”那时释尊,以两枝箭的譬喻,将它的分别这样地教说他们。

    “比丘们,仔细听,仔细想。未闻正法的凡夫有两种受。身受和心受。比方,已经被第一枝箭刺射,又被第二枝箭刺射。他因为尚未了知正法,所以,假如接受五欲乐受,会因为爱执它,立即为欲贪烦恼所束缚。又假如所接受的是苦受,会因对它生出瞋恚,又被瞋恚所拘执。

    反之,已得闻教法的圣弟子,所感觉的唯有一个受而已。即他虽然感觉身的受,却不感觉心的受。譬喻说,他虽然被第一枝箭所刺射,但是却不会为第二枝箭所刺射那样。那是因为他已经知道正法,所以假如接受五欲乐受,他也不会对他有所爱执,而不至于搅扰他的心,骚乱他的意。又假如尝受苦受,他也不对它生出瞋恚,也不为烦恼所搅扰。这就叫做不接受第二枝箭。”

    我们往往以为佛陀或阿罗汉将苦乐两共灭尽,而变成寒岩枯木那样。可是,释尊的这个说法,却很明白地告诉我们,那种想法是错误的。虽然是贤者,虽然是圣弟子,也与凡俗的人们同样,是“也感觉乐受,也感觉苦受,也感觉非苦非乐受”的,看见美丽的感觉美丽,看见可爱的感觉可爱。又,看见丑陋的感觉丑陋,看见可憎的感觉可憎。关于它一点点的差异都没有。可是,他们却绝不接受“第二枝箭”。因为不接受“第二枝箭”,所以释尊说,苦受和乐受,都同样不至于搅乱他们的心的和平。

    那么我们,要怎么样纔能不接受那“第二枝箭”,而能好好地保持心的和平。关于它,释尊立脚在这个诸行无常世界观上面,就人间所有本来形状分析,就人间所应有想法,又就为实现它的种种方法,留下很多教说,很多教示。所以我想再就古经典来探讨他的遗教。

(责任编辑:佛光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