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地佛寺的人事制度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寺院为了有效管理,人事制度渐行完善,僧分等级,几与世俗政府别无二致。  

  唐代开始由“三纲”共同负责全寺事务。“天下寺有定数,每寺立三纲,以德业高者充之”。三纲即上座、寺主、都维那各一。纲,意为有德之僧立纲纪提挈僧众。三纲人先由政府钦定。上座为全寺之主(亦尊称德行高尚之僧为上座),主要负责弘讲佛旨、开堂说法等事。寺院行政或日常杂务由寺主统辖;寺主位居上座之下,唐以后亦称寺监。怀海禅师立清规时,寺主改称住持,意谓安住而维持佛法,世俗又称住持为方丈。大寺院住持常六年一任,可连任终身;根据任期之不同,住持又有不同称谓;住持退休之后称退居和尚。都维那位居上座、寺主之下,管众僧杂务,调和僧众间纪纷,辨别度牒真伙等,还负责僧众纪律事务。禅宗寺院除发住持为首外,又仿朝廷文武两班,下设东序、西序两班;大的禅寺置东序六知事、西序六头首。东序选精通世事者担任:都寺,负责寺内总务,包括添香火、接来宾、管财务等㈠临寺,都寺之助理;副寺,协管财务;典座,管理伙食、寝床、清洁等;直岁,负责耕耘、维缮等。西序选德学双修者担当,专任寺院法会礼仪及对外交往事宜:首座,统辖全寺僧众;书记,职掌文翰;知藏,保管经籍文献;知客,接待客人,陪同导游;知浴,主理僧众浴室;知殿,照管佛堂。

(责任编辑:佛光之家)